*近几天听到有朋友在说,*近两年生意越来越难做,特别是实体经济大批大批的中小企业消失,甚至好多的大公司也在逐步的走向衰亡。认为中国已经走向一个**那么流水的时代,但是渠道网小编的看法却恰恰相反小编认为从现在开始,中国所有的生意都值得从头再做一遍!当所有人都意识到危险的时候,你一定要看到机会!*可怕的事情就是盲目的绝望。越是这样的时候,我们越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。
眼下,其实就是做实体经济的*好机会!为什么这样说呢?中国正在经历一场大蜕变,所有的商业逻辑都被推倒重建。而对于那些看清了时代变化的人来说,真正的机会到来了!打个比方:在武侠小说里,每当一个人昏迷不醒,的办法就是打通他的任督二脉,任脉主血,督脉主气。是人的奇经八脉,任督通则百脉通。如果这人运气再好点,它的“任督二脉”还可以被逆向打通!那么当他醒来时已成了一个绝世高手。
中国经济结构亦是如此,正在发生一场真正的大升级!而这其中也将诞生无数大机会,但是要想发现这些机会,你必须搞懂其中的变化逻辑,今天水木然就给大家尽兴一个系统的分析!从经济角度来讲,社会上只有两种人:“生产者”和“消费者”。
“消费者”和“生产者”不是对立的,而是互相转化的。假如你是一名电子工厂的工人,那么*先你就是一名生产者,你的产品是电子产品。但是当你去餐厅吃饭,你就变成了消费者,这时餐厅的厨师是生产者,但是厨师也需要购买电子产品,所以他同时也是你的一名消费者。所以:每一个人在服务别人的同时,也被别人服务。这就是“生产”和“消费”的不断转化,经济就是这样被推动。
“生产”决定“消费”
当生产和消费互相配合,相得益彰,整个社会就会往前推进,经济健康增长。相反,当生产和消费脱节,一方跟不上另一方,就会出现经济停滞增长,即:经济危机到来。过去的年代产品比较匮乏,只要你能把产品生产出来,就会被消费者享用。所有此时所有的产品都可以计入“社会创收”里,当然它们都是“生产者”**的。如今的社会产品已十分丰盛,生产者却依然蜂拥而至,甚至陷入盲目、无序、同质化的混乱生产阶段,这就生产出了大量没有人使用的产品。此时,只有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才可以计入“社会创收”,剩下的如同一堆垃圾,不仅消耗了我们大量的资源和精力,还占用了空间。
再换一个角度来讲:
中国在“计划经济”阶段,实行的是“按计划生产、按计划消费”的原则,由于一切都是计划好的,永远不会发生经济危机,但大家也因此没有什么生产积极性。后来过度到了“市场经济”阶段,实行的“按意愿生产,按利润分配”的原则,此时由于“生产”的权力是开放的,只要一种“产品”被需要,就会有人去“生产”,这可以某种程度范围内刺激经济发展。但是到了一定阶段,由于“生产”的权力不被限制,同种产品的生产商过度繁殖,然后大家互相竞争,而且生产商为了追求利润,不断扩大生产,并采取低价策略,当产品数量超过了消费需求量之后,产品就会过剩,而且利润被无限压缩!
而*近提倡的“供给侧改革”和“淘汰落后产能”其实就是控制生产的无序化,淘汰那些落后、过量生产型企业。以上只是外表变化,这种变化的内在机理是什么呢?
在传统的生产方式里,产品是“生产者”说的算,“消费者”只需要根据自己需求决定买或者不买。比如厂家往往因为无法低成本的了解每一个客户的需求,所以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方法,就是把需求做多的性能组合到一起,成为一款产品。这种生产并没有深入了解、统计、整合消费者的需求。也就是说“消费者”的需求是和研发设计等环节分离的。生产者只关心订单的批量和规模;销售环节则只顾销售额,也不会过多关心消费者的需求。
既然是和消费需求脱节的,就不可避免的产生的库存和压货,而库存和压货是吞噬厂商利润的黑洞,也是商品价格难以下降的拦路虎。压货和库存是利润的天敌,中国零售商品的零售价往往是成本的5倍,眼镜、珠宝、品零售价往往是成本的百倍,如此*大的价格差异就是层层库存、压货加价和终端零售成本高昂造成的。
以服装行业为例,像七匹狼、柒牌、李宁等等这些传统企业,在辉煌年代营业额可以达到几十亿,他们的优势就体现在生产能力和渠道方面,生产线一开就是十万条,然后渠道也很强大,产品生产出来之后通过分销商向零售商去铺货,再依靠在央视上的广告效应,可以迅速占领各地市场,这就是传统优势。在以前,如果我们看谁穿了一件漂亮的某品牌衣服,会问你哪儿买的,我也去买一件。而现在,如果以个女孩今天刚买了件新衣服,高高兴兴的穿出门却发现跟别人撞衫了,就会感到郁闷:他怎么跟我穿的一样呢?于是回去就把衣服扔在家里了!也就是说消费者的需求已经变了,如今是个性化需求的时代。时代不一样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