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,23岁的他加入豆瓣,成了豆瓣**个设计师。2011年,26岁的他因为女朋友做菜难吃,他决定创业做一个菜谱分享的社区。
创业之初,为了探索电商变现,他去餐厅亲自当厨师。在面对投资人时,不愿做业务包装,一度账上只剩2个月工资,团队大量裁员,被投资人称为“*笨公司”的CEO。但他始终坚信诚信是创业者*重要的品质,真正服务好用户,产品才会产生价值。
如今,这个“*笨公司”CEO王旭升创立的美食分享社区——下厨房,已经有2300万注册用户,UGC 菜谱超过85万,作品超过3200 万,公司估值也超过了10亿人民币。
谈到创业的初心,王旭升说其实一开始是因为女朋友做饭不好吃,由于南方人和北方人的口味不同,“吃饭”成了王旭升和女朋友相处之间的一个*大问题。
为了让情侣之间的关系变得和谐,王旭升决定在网上找菜单和女朋友一起做饭,而这时王旭升发现,中国的菜谱存在很大的问题。
“西方的菜谱,一般会比较**。但是中国烹饪的菜谱经常写加盐一小勺,加糖半勺,但这个勺到底多大呢,却没人说得清楚,这个问题其实是中国的烹饪的一种沟通方式。”
发现这个问题后,一开始王旭升的期望就是把这些定量的东西**化或者数字化,让它能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,帮助喜欢做饭,喜欢美食的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。
所以王旭升一开始的愿望是把在菜谱变得结构化,增强可读性更强,菜谱中非定量的内容变得**化或者数字化,可操作性更强。让它能给用户带来更好的做饭体验,让回归家庭生活的人们吃得更好。
但后来随着用户的逐渐增多,王旭升发现真正能产生价值的是用户之间的分享和交流,再加上以前豆瓣的经历,王旭升开始把下厨房逐步向美食分享社区发展。
但在社区的发展中,王旭升也遇到了许多困难,**个困难就是在用户规模不够时,社区变现的困难,在自身缺乏造血能力的时候,面对外部投资者,王旭升又喜欢实话实说,缺少投资者喜欢的概念,**的困境+变现周期长的问题,一度让下厨房的账上只剩下*后2个月的工资。
说到**困难的那段时期,王旭升显得非常感慨,在*困难的时候下厨房的账上资金只够维持*后两个月的工资,大量的裁员,媒体的落井下石,让王旭升在2012年底~2013年初,都显得非常沮丧。
而让王旭升**困难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,那时的大环境,许多投资人都喜欢听一个很大的概念和故事,甚至鼓励创业者找一些投机的方法去把用户量做大。
在2012年~2013年的时候,很多公司会强调运营,他会强调一些策略,而这些策略在王旭升看来是非常投机的做法。比如曾经一个不靠谱的投资经理,期望下厨房去做更多的APP例如烘焙类,减肥类,通过建立APP矩阵,让10个APP然后去获取用户量,然后互相导流,来作大用户量。
但王旭升认为这样做是围绕数字和围绕估值,并不是围绕用户和社区,而那段时间也是王旭升情绪*为低落的时候。
虽然在资金上处于困难,但是在产品上王旭升依然保持着自己的节奏,把目光聚焦在*有关键的服务用户上,而同时他也在自己服务的用户中遇到了懂得“下厨房”价值的投资人。
在2014年,王旭升遇到了他后来B轮2000万美金的领投方华创资本的合伙人海燕。回忆起投资“下厨房”的故事时,海燕说,除了下厨房的本身的价值外,其实*打动他的是“下厨房”一句经典的slogan:“谁来自山川湖海,却又囿(you)于昼夜,厨房与爱。”
对于一只美元基金的管理者来说,她要对所有的LP负责,工作是她的全部,在工作时,生活基本都在路上。但对于一个母亲来说,孩子才是她的全部。
不管多忙,海燕每周都要为儿子做一顿饭,而作为母亲听到这句slogan时,海燕说,感觉这句话简直是在说自己,每天山川湖水,不管多忙,还是有一个时间是在厨房里。
感情的共鸣+价值观的仍可,让这个“下厨房”上线之初便开始使用这款产品的核心用户顺利成章的成为“下厨房”的B轮投资人。
做为一个与美食相关的创业公司,对王旭升来说*大的“困扰”就是“员工长胖是工伤。”在“下厨房”里办公,常常要面对各种诱惑,有各种新鲜的食材,好吃的食物,许多员工抱着验证食材是否好吃的心态不断的尝试各种各样的食物,每当体检时,便纷纷吐槽长胖应该算工伤。
务实,欢乐的办公气氛,也引导着员工对于每一名用户都非常用心,“我们每年都要办一次美食party”。在party上给每个人会有一张胸卡写上ID,因为很多人只认识对方的ID,不知道对方正式的名字和他长什么样子。而在这个party中,许多用户会带着自己酿的酒,或者自己做的点心,把他交换给线上的好友。